盛夏时节,白山松水间弥漫着泥土的芬芳和作物的清香,这是吉林现代化大农业的气息。
四平市梨树县,“梨树模式”精心呵护黑土地,筑牢大国粮仓根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汪清县,小木耳“反向定制”智能工厂,闯入高端餐饮供应链;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发展乡村旅游,在绿水青山间铺展共富画卷……吉林以实干为谱、创新为弦,在希望的田野上,奋力奏响现代化大农业新乐章。
“这铁疙瘩,可是咱黑土地的‘金刚钻’!”梨树县种粮大户刘凤芝笑着拍了拍身旁的多功能免耕播种一体机。这台农机为“梨树模式”量身定制,攻克了秸秆覆盖下的播种难题,一次下地就能完成秸秆归行、条带耕作、下种施肥等多道工序。“一次作业全搞定,效率翻倍,每亩还能省80元。”刘凤芝账算得明白。
黑土地不仅添上新装备,秸秆还田、免耕少耕的“梨树模式”在梨树县基本实现适宜区全覆盖,在东北四省区推广面积约1亿亩。连续10年应用此模式的地块,有机质含量增加近13%。
好地还得有好种。在公主岭市,全国唯一以玉米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农高区内,鸿翔种业加工厂的全数控种子加工线多个玉米品种走向市场。“好种子带来好收成,种子出苗率高达97.75%。”加工厂厂长牛文卿说。
科技为“黑土粮仓”筑起坚实底座。吉林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6%,良种覆盖率达100%。202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853.2亿斤,创历史新高。
“玉米论斤卖,一斤1元多;做成鲜食玉米,一穗卖5元,贵的能卖11元。”吉林省农嫂食品有限公司项目经理王小敏说,从论斤卖到论穗卖,一字之差,背后是身价的倍增,更是产业链的延伸。今年一季度,2000多万穗鲜食玉米从这里销往各地,带动农户每公顷土地增收3000到5000元。
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吉林做足做活“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让黑土地上的小特产闯出大市场。
“我们不光升级生产端,还深入研究消费者的需求。”汪清县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永芳介绍,通过推出“脆脆”“糯糯”“润润”等不同口感的木耳产品,公司精准对接细分市场,成功牵手盒马、海底捞等商家。
延链、补链、强链,吉林全力发展农产品品牌,特色农产品加速“出圈”:长白山人参开发成食品、药品、化妆品等3000多种产品,全产业链产值突破800亿元;吉林大米通过品牌塑造和标准完善,溢价率超过30%……优质农产品成了市场抢手货。
“过去出门要备两双鞋,一双是靴子,踩着泥路穿;一双是干净的鞋,上了车再换。”马鞍山村党总支书记赵世龙的“两双鞋”,诉说着这个曾经的贫困村出行的不便。
如今的马鞍山村,青山环绕,溪水潺潺。村里发展起乡村旅游,打造了红色教育基地、田园综合体和特色民宿,年接待游客超60万人次。村民刁秀云将自家老房翻修,租出去开民宿,自己还在民宿当保洁员,夫妻俩一年收入6万元。
“厕所变了样,生活大不同。”延边和龙市光东村村民宋明玉说,这些年,家家户户都用上了室内水冲厕所,瓷砖和抽水马桶光洁锃亮。
漫步光东村,千亩稻田绿意正浓,观光缆车从上方滑过,文创店、民宿随处可见……蹚出一条农旅融合新路,2024年,光东村集体经济收入超百万元,较2015年增长超10倍,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了约两番。
把家园建设得更美丽,把日子过得更红火,一个个村屯在推进乡村建设中旧貌换新颜。
从端稳中国饭碗的大粮仓,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源,再到承载诗与远方的幸福家园,吉林正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奋力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王浩华团队、杭州国际科创中心郭秋江超导量子计算团队联合清华大学邓东灵团队,在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观测到,“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使有限温度下的拓扑边缘态展现出了足够的稳定性,为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了新可能。
6G时代,无论在城市楼群还是偏远山区,都需要数据的高速传输和快速接入,但基于纯电子技术的传统无线设备带宽受限、频段单一,难以动态调度频谱资源。
8月26日,《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发布。为何要出台这份文件?这份文件重点说了些什么?记者正常采访了国家发展改革委参与文件起草的专家。
从“人工智能+”发展进展来看,朱克力认为,在政策层面,形成了制,算力基础设施、数据供给、人才体系等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工业与信息化部近日印发《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鼓励卫星通信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城市治理等各行业各领域创新应用。
8月26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成就。
王蜜所在团队养蜗牛的装置和她用指甲油给蜗牛壳做的标记(首次发表,非授权禁止转载)。在中科院地球环境所,针对蜗牛壳体季节尺度研究,副所长晏宏提出的理念是,用空间换时间。
8月8日至12日,第十届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举行。”近年来,更多养老机器人在家中、社区及养老机构落地应用,从桌面式机器人、轮式底盘型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人机共栖”的智慧养老图景正加速照进现实。
作为海洋生物医药研发的特色方向,海洋中药尚不能够满足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其开发和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产业转化环节,郑明月指出,应借鉴“算法开发—标靶确证—临床转化”范式,构建海洋天然产物专属数据库和AI工具。
一项近日发表于《应用生理学、营养学与代谢》的研究发现,摄入动物蛋白质食物与更高的死亡风险无关,甚至有可能降低与癌症相关的死亡率。论文第一兼通讯作者、加拿大营养策略公司负责人Yanni Papanikolaou表示,“综合这类观察数据与临床研究,很明显,动物蛋白和植物蛋白均有益于健康长寿。
近日,我国科学家利用中国空间站上的无容器材料科学实验柜,成功把钨合金加热到超过3100℃,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项工作不仅验证了我国自主设计的空间材料科学实验柜有很优异的性能,也积累了大量的超高温材料在轨实验的原始数据。
随着AI(人工智能)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AI应用已渗透社会生活各领域。深入分析AI“信口开河”成因,需从技术、数据和监管三个维度进行考量。(摘编自《工人日报》,原题为《防止AI“信口开河”,技术伦理建设刻不容缓》)
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批准发布《动力锂电池运输安全及多式联运技术方面的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起实施。动力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心脏”,其安全高效运输是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关键。
截至2025年8月22日,今年中国空间站空间应用系统已在轨实施58个科学与应用项目,实验次数2.6万余次,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800余公斤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27种,获取科学数据110TB。
暑期,不少家庭选择前往户外戏水游玩。胡越凯介绍,大家常说的“食脑虫”属于“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多生于潮湿的土壤和淡水中,包括福氏耐格里属阿米巴原虫、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和棘阿米巴原虫。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徐义刚院士团队的汪程远副研究员,携手香港大学等机构科研人员,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中玄武岩岩屑的系统研究,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该研究不仅刷新了人们对月球热演化历史的认知,也为解释其他无大气、小型天体的火山活动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国际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定量评价了地震后河床沙这类粗颗粒沉积物通量及其长期变化,揭示了地震对河床沙的影响远比预期更大更久。
23日,在南海中沙海域的“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上,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圆满完成首次深海试验,全面验证了整机系统的功能和主要性能指标。
从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反应堆工程技术研究所承担的一体化闭式循环快堆核能系统项目一体式余热导出原理验证试验顺利完成。
我国科学家对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开展了系统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轻火山活动的源区特征与热驱动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