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英媒8月15日报道,“妊娠机器人”这一概念目前仅存在于科幻电影中,但中国科学家正在研发全球首台能够足月孕育并分娩婴儿的“妊娠机器人”。
专家称,该人形机器人将配备一个人工子宫,通过软管输送营养的东西。预计明年将推出原型机,售价约为10万元人民币。
据亚洲新闻媒体报道,他设想的这一设备不单单是一个孵化器,而是一个能够模拟从受孕到分娩全过程的人形机器人。他表示,人工子宫技术已处于“成熟阶段”,现在需要将其植入机器人的腹部,“以便真人与机器人能够互动实现妊娠”。
关于伦理和法律问题,他表示:“我们已在广东省与有关部门举办了讨论论坛,并提交了相关提案,同时探讨了政策和立法问题。”
专家尚未就卵子和如何在人工子宫中受精和着床提供任何具体细节。张启峰博士是在抖音中国版——多音上的一次采访中透露这一些信息的。这一研发消息在中国社会化媒体上引发了激烈讨论,批评者谴责这项技术存在伦理问题且违背自然规律。
许多人认为,剥夺胎儿与母体的联系是残忍的,同时,对于该过程中卵子的来源问题也提出了质疑。然而,也有许多人支持这项创新,认为它可以免除女性怀孕的痛苦。
有人写道:“许多家庭花费大量费用进行人工授精却以失败告终,因此妊娠机器人的研发对社会有贡献。”
此前,科学家已成功使用一个看起来像塑料袋的人工子宫让早产羊羔存活数周。这个“生物袋”为胎儿提供了继续生长和成熟所需的一切,包括营养丰富的血液供应和羊水的保护囊。
在生物袋中待了28天后,这些原本可能会死亡的羊羔体重增加,还长出了羊毛。虽然生物袋的作用类似于孵化器,能让早产儿在类似子宫的环境中生长,但科学家希望妊娠机器人能够支持胎儿从受孕到分娩的整个过程。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安德烈娅·德沃金等女权活动家就强烈反对使用人工子宫,理由是这可能会引起“女性的终结”。2012年,德沃金写道:“女性已拥有消灭男性的力量,并且集体决定保留他们。”
2022年,费城儿童医院的一组研究人员——他们一直在研发人工子宫——发表了一篇关于该技术伦理考虑的文章。
研究人员写道:“人们担心这有几率会使对怀孕的贬低,甚至将其视为病态,并可能削弱女性从女性生物学这一独特方面获得意义、赋权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然而,今年早一点的时候的一项调查显示,42%的18至24岁人群表示,他们支持“完全在女性体外培育胎儿”。
这一研发成果让人联想到2023年的电影《仿生子》,片中一家科技巨头为夫妇提供使用可拆卸人工子宫或“生育舱”来分担怀孕的选择。
如果这一人形机器人妊娠技术得以实现,它或许能被视为解决中国不孕不育率上升问题的一种工具。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不孕不育率从2007年的11.9%上升至2020年的18%。
对此,中国地方政府正在将人工授精和体外受精治疗纳入医疗保险范围,以支持不孕夫妇生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