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把零食拿过来”“递一下纸巾”……未来某一天,当你窝在客厅沙发上追剧,懒得起来拿东西时,或许只要动动嘴,
同样是具身智能,这个场景下主角不再是人形的机器人,而是能在未知环境中自主飞行,还能听懂你的意图,独立完成复杂长程任务的智能飞行器。
“再比如在农田,你只需要对它说‘早上8点撒A药,下午3点撒B药’,把药桶放在指定位置,它就能按时自动完成作业。生活中你想拍照时,也可以直接对它说‘我想拍适合发社交平台的爆款视频’,它就会自动寻找最佳角度,秀出专业的运镜手法。”
这是90后浙大长聘副教授、微分智飞创始兼CE0人高飞对不远将来的设想。他正带领着一支以90后、00后为主的年轻团队,专注于飞行机器人的研发,不少技术已在电力、矿业、林业等工业场景中落地,终极目标清晰而坚定:让飞行机器人成为真正的“会飞的智能体(Agent)”。
![]()
![]()
在杭州余杭区中国人工智能小镇,微分智飞的展厅里,一张安全网围出了一片测试场地。里头模拟着丛林环境与各类障碍物,两名年轻工程师正全神贯注地注视着自主穿梭的空中机器人。
![]()
这些巴掌大小的设备,搭载着先进的计算芯片和视觉系统,无需遥控、不依赖GPS信号,甚至不需要提前录入地图,就能在复杂环境中完成全程自主飞行。
此刻正在进行的是交付前的试飞。类似的测试每天都在这里上演,频次从数十次到成百上千次不等。除了室内场地,团队还会将设备带到长乐林场等户外环境进行实测。
![]()
“它们本质上是拥有自主决策能力的智能体。”高飞拿着超大杯美式走了进来,这杯咖啡将帮他维持这一天的高精力状态。
简单来说,“飞行机器人的核心是具备‘三脑’”。大脑负责环境理解、任务推理与决策,小脑负责本体精准、敏捷、安全的飞行控制,而群脑负责多机之间的协同配合。
这与人工操作或者仅能按预设路径运行的传统无人机有着本质区别。飞行机器人能够理解环境语义、做出自主判断,甚至与人进行自然交互。任务执行中的所有决策源自它们的“脑子”,多个飞行机器人还能组团协同干活。
这种智能在工业场景中已显现价值。在云南的铜矿、山东的金矿、广西的桉树林场、东北的电力场站等复杂环境,微分智飞的飞行机器人正逐步替代人工执行危险任务。
比如在森林里,飞行机器人能自动精准测量每棵树的粗细和高低,有效替代了传统人工爬山涉水、效率低下的作业方式。
“矿业是典型的具有挑战性的场景。”高飞举例,“地下没有一点信号,矿井刚爆破出来,人根本不敢下去。我们的无人机能在这种环境里自主探索、绘制地图、评估安全性。”
![]()
“小时候住在一所航空学校旁,是训练飞行员的地方。”日复一日,飞机的起降成了他童年最熟悉的风景线,也在他心中埋下了渴望飞行的种子,“想开战斗机”。
这个梦想如此具体,以至于家里墙上常年挂着一张视力表。不过可惜的是,他后来还是戴上了眼镜,飞行员的梦想就此搁浅。
高考后,他以数学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进入浙江大学。在有着深厚机器人研发传统的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他选择了自动化专业,开始接触到机器人相关知识。
大三那年,高飞从以基础课为主的紫金港校区搬到玉泉校区,这也成为他科研之路的转折点。“可以天天泡在实验室,和研究生们一起做研究。”在那里,他发现了比学习既定知识更迷人的领域,“找到一个课题,然后自由探索解决办法,不拘泥于某条固定路径。”
他说自己“特别享受这样的一个过程”,自然而然地将这份热爱外化为雷打不动的自律: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起床,在斜坡草坪上的凉亭里朗读英语;接下来的时间,有课上课,没课就扎根实验室直到深夜。几条固定的路线,日复一日,“从来没觉得苦,就是‘专注’。”他笑着说,“我是小镇青年,没有捷径。”
![]()
![]()
对科研的热爱,推动高飞走向更深处。本科毕业后,他选择直博香港科技大学,所在的机器人研究所,由机器人与自动化领域专家、“大疆教父”李泽湘创立。而他追随的导师,研究方向恰好是无人机和机器人。
其间,高飞聚焦于攻克单机自主飞行的核心难题。入学没多久,导师就给他定了一个目标:研制一架能够从实验室一键起飞,自主飞抵校园门口地标“火鸟”日晷雕塑的无人机,全程无人干预。何时完成,何时就能毕业。
那还是大模型和具身智能尚未兴起的年代。要实现真正的自主飞行,高飞依赖的是一整套精密而复杂的工程体系:多传感器融合、精确的系统建模、低功耗的嵌入式算法……
他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发表第一篇论文时的情景。一个灵光乍现的算法思路,原本预计需要一周验证,他熬了个通宵就完成初步验证。这是一种为无人机导航设计的空间表征算法,“就是把环境‘翻译’成无人机能理解的语言。”
凭着潜心钻研,高飞在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14篇论文,且投稿都被接收,无一拒稿。这一成绩,使他在实验室里成了一个“传说”,甚至衍生出一则趣谈:如有哪位同门论文被拒,只要“把高飞的名字挂上去再投,肯定能中”。
“当然,我们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没参与的不会随便挂名。”回想起这段往事,高飞又笑了。
![]()
2019年博士毕业,高飞手握多个机会,最终选择回到母校浙大任教。“家里三代人除了工程师父亲,其他基本都是老师。”他享受科研与教学的纯粹。
随后两年,高飞带着团队扎进了集群协同的研究。其中的核心挑战在于:每个飞行机器人既要具备高度自主的智能,又要在协同作业时实现高效沟通与精准分工。
2022年,一群只有手掌大小的飞行机器人在安吉竹林中灵巧穿梭的视频引发关注。这背后,是一整套面向未知复杂环境的智能导航与快速避障核心技术。这项成果于当年5月登上机器人领域权威期刊《科学· 机器人》(Science Robotics)封面。

教师生涯稳步推进,高飞成为浙大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获评国家优青、爱思唯尔数据库全球前2%顶级科学家……事业顺利发展之际,他却在去年做出了一个让不少人意外的决定:创业。
更深层的原因是对技术落地的执着——新技术发展有三个阶段:科学、技术、应用,作为学者,他已完成前两个阶段。
2024年7月,微分智飞成立,“微分意味着可以被优化,代表着我们追求慢慢的提升。”
![]()
创业初始团队都是志同道合的老朋友:COO刘志洋是本科同学,拥有丰富创业经验,其他成员也主要为浙大有关专业硕博校友。
从研究者到创业者,最大的挑战是思维转变。“研究者首要考虑技术先进性,创业者还应该要考虑商业化和客户的真实需求,要在这两者间找到平衡。”
他典型的一天,被切割成密集的模块:处理公司日常事务、研发进度同步、接待投资机构、面试新人、指导学生科研,每周还有与团队沟通的午餐会……上班时间依然很长,但他自我调侃作息比读博时“阳间”了不少。“像我昨晚是11点多回去的,第二天早上就正常9点钟来上班。”
![]()
“飞行机器人的硬件,在中国成熟的产业链下能够迅速制造。核心难点在于‘脑’,这是我们仍需继续研发和突破的关键。”
早些年,高飞就在探索让无人机能够“独立思考”,具身智能浪潮来临后,他在研究中引入强化学习和大模型,让无人机在仿真环境中自主训练协同策略。
目前,微分智飞已建立起两条产品线:一条是面向工业场景的行业线,主打复杂环境下的自主决策、高精度建图与自主巡检,主力产品P300已应用于矿业、电力、林业、轨道交通等复杂环境,追求厘米级甚至毫米级的可靠表现;另一条是面向科研和二次开发的教育线,提供开放的开发平台,旨在构建自主飞行机器人生态,降低学生和从业者“手搓”门槛。
成果正在被不断见证。2024年12月,高飞获达摩院青橙奖“最具潜力奖”;2025年4月,团队在《科学·机器人》上发表论文,实现空中机器人在复杂环境完成从简单空翻到连续组合的特技动作。5月,公司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及天使+轮融资;此后,又完成Pre-A轮和Pre-A+轮融资,总金额近两亿块钱;9月,高飞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亚太区35岁以下科学技术创新35人”榜单……
微分智飞的公司文化透着高飞的个人风格——严谨又不失轻松、活泼。研发中心的墙上挂着他前阵子给加班团队的锦旗,写着“古希腊掌管飞行机器人的神”;每周三晚的运动日,有各种球类和桌游小组……
![]()
他在知乎、B站、小红书、抖音等平台都开设了账号,身份栏里写着创业者和“青椒”(青年教师)。除了分享前沿技术和行业见解,他也常常展露自己接地气的一面:通宵工作后手握可乐罐的“下班打卡”,与来访者的“男大合影”……
“我其实挺喜欢和网友互动,解答一下他们在科研、就业上的困惑。只是创业初期,能自由支配的时间确实不多。”
眼下,高飞和团队正计划重点打造垂类行业大模型,通过注入专业场景知识,让飞行机器人能理解一线人员的指令。“比如工人说‘去检查3号变压器’,无人机就能自主定位、记录并分析数据。”
至于文章开头所描绘的“家庭智能飞行助手”,尚需一段时间。因为家庭场景对飞行机器人的交互能力和安全性要求极高,需要迭代与技术积累。
“具身智能的浪潮才刚开始。”高飞坚信,如同无人驾驶重塑交通,具身智能也将重塑机器人的未来,而飞行机器人是其中最具想象力的分支之一。
...

